结论:除滁菊外,其他5种菊花中单萜含量较倍半萜高;早贡菊和晚贡菊在挥发油成分上没有差异,醋酸马鞭草醇酯为两者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2.10%和37.85%;1R-樟脑是黄药菊的主要成分,其次是甜没药醇氧化物A,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8.70%和12.58%;β-芹子烯和龙脑是滁菊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17.85%和12.84%;桉叶素是小亳菊的绝对BTK inhibitor concentration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21.33%;大亳菊中马鞭草烯氧化产物占挥发油总量的25.32%,菊油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8.26%。从整体来看,安徽产6种栽培类型菊花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樟脑烯、龙脑、龙脑醋酯、1R-樟脑、左旋-4-萜品醇、α-松油醇、桉叶素、顺式-石竹烯、氧化石竹烯、杜松脑、β-倍半水芹烯、α-姜黄烯和β-金合欢烯等。这些结果为安抑制剂徽产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了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背景:骨炎1号方由淫羊藿、补骨脂、当归三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肝益肾,强壮筋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目的:观察骨炎1号聚乳酸微球膝关节腔内注射干预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玻璃酸钠组、骨炎1号聚乳酸微组。所有动物FK228研究购买的右膝经手术制成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6周开始关节内干预注射生理盐水、玻璃酸钠、骨炎1号聚乳酸微球,1次/周,连续给药5次。最后一次给药后2周在解剖显微镜下对患膝进行大体解剖学评分,并对关节软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骨炎1号聚乳酸微球组和玻璃酸钠组均可降低实验动物的关节炎指数(P<0.05)、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骨炎1号聚乳酸微球组对关节的保护作用不及玻璃酸钠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