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存在MYC/BCL-6蛋白的表达的患者生存期短,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目的评估双源CT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小肠肿瘤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42例与小肠间质瘤3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通过比较两种肠道肿瘤的发病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CT特征(动脉期ErastinCT值、静脉期CT值)及供血动脉情况,分析双源CT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空肠发病占比明显高于小肠间质瘤(P<0.05),回肠发病占比明显低于小肠间质瘤(P<0.05),但十二指肠发病数量与小肠间质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期CT值与静脉期CT值均低于小肠间质瘤(Tanespimycin小鼠P<0.05);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有10例(23.81%)显示出现供血动脉情况,小肠间质瘤有25例(65.7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技术可获取具体发病部位、CT值、供血动脉等数据信息,对于辅助鉴别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有一定指导价值。
目的分析EBV-DNA拷贝数对EBV~selleck抑制剂+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09例EBV~+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对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9例EBV~+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15-83)岁。其中,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29例,Ⅲ-Ⅳ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