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研究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与TCMSP数据库收集藏药六味木香丸组成药材木香、豆蔻、余甘子、荜茇、巴夏嘎、余甘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从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五大疾病数据库共查找胃癌对应的靶点,将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并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这些获得的交集靶点。在软件Cytoscape中构建“药AZD1080体内物-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Cytoscape插件-CytoNCA筛选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核心化合物和核心靶点并绘制其关系网络。依据AutoDock Vina软件和Perl脚本对核心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TCMSP数据库和文献查阅显示六味木香丸共有4Ferrostatin-1浓度2个活性化合物映射301个靶点。从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共也许获得胃癌相关疾病靶点8953个,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共获得271个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主要涉及氧化胁迫响应、营养水平响应、细胞膜、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涉及PI3K/Akt、MAPK、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槲皮素和木犀草素与MAPK1、JUN,山奈酚、β-谷甾醇与JUN,(-)-儿茶素-3-没食子酸与MAPK1、MAPK3、JUN、STAT3都有很好的结合能力。体外细胞实验发现六味木香丸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并显著抑制STAT3蛋白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六味木香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调节的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了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专家意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肆虐全球,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仅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率,同抑制剂时也可以降低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有效的疫苗接种对免疫抑制人群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对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识仍然不足,导致该类人群疫苗接种率低。因此,基于恶性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治疗需求,特制订此专家意见。本文将全面依据恶性肿瘤患者的selleck抑制剂肿瘤种类、抗癌治疗方案和阶段以及病情等复杂因素,详细提出该类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建此网站议,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有效保护恶性肿瘤患者,降低其因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

IL-17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癌Apoptosis Compound Library in vitro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炎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IL-17由T辅助细胞17(Th17)分泌,是重要的促炎因子,文章综述了IL-17的来源及功能,并探讨了IL-17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胃癌增殖、转移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IL-17NVP-AUY922体内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胃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益气除痰方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蛋白对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除痰方对A549、H1299、H1650肺癌细胞株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TGF-β诱导A549、H1299、H1650肺癌细胞发抑制剂生上皮间质转化,益气除痰方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进行干预,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益气除痰方对A549细胞BIBW2992 IC50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和定量PCR方法检测A549、Aurora Kinase抑制剂H1299、H1650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和内质网应激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益气除痰方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A549、H1650、H1299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TGF-β诱导A549、H1299、H1650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标志物GRP94、XBP-1s、ATF4的表达,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可以抑制A549的上皮间质转化,益气除痰方对内质网应激反应的GRP94、XBP-1s、ATF4等有作用。结论:益气除痰方可能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来抑制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垫状卷柏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利用质谱引导的自动纯化分离系统对垫状卷柏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选择性分离纯化双黄酮类、炔酚类化合物。并利用MS、~(1)H NMR、~(13)C NMR、2D NMR等光波谱分析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得到四个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扁柏双黄酮(1)、异柳杉双黄酮(2)、苏铁双黄酮(3)、穗花杉双黄酮(4),七个炔酚类化合物,分别为selaginellin(5)、selaginpulvilin A(6)、selaginpulvilin B(7)、selag并且inellin O(8)、selaginellin E(9)、selaginellin A(10)、selaginellin B(11)。采用MTT法评价了化合物1~Autophagy 抑制�?细胞系11体外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SCLC)H322增殖活性,结果表明,除化合物4和7外,其他化合物Ruboxistaurin分子量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322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和10抑制作用较强,IC_(50)值分别为16.70和9.54 μmol/L。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4月—2021年11月,采用改编《欧盟委员会乳腺癌指南》的方法,编写制定了《中国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指Tanespimycin小鼠或者》(后文简称指南)。指南遵循GRADE系统方法,共包括50条推荐意见和5条专家共识,涉及乳腺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复发风险基因检测以及筛查项目中的沟通和培训等专业领域。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考虑了目前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女性群体的价值观念与偏好、成本和资源配置什么等因素。在应用本指南推荐的筛查和诊断技术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肿瘤免疫联合治疗的优化

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开创了恶性肿瘤治疗新格局。ICIs单药治疗1虽然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但在整体人群中有效率仍然较低。因此,寻求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成为免疫治疗发展的必然途径。各种联合模式的出现,也给医生和患者带来很多困扰。该文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聚焦免疫联3合治疗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相关临床研究1数据以及综述文献进展,提出见解,以期为免疫联合治疗优化提供思路和方向。

历年《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概况与变迁

目的 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的后续更新提供建议及参考。方法 对比2018-2021年版《指导原则》的更新情况,分析其体例变迁以及其中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量、适应证分类、作用靶点、医保纳入等情况,并总结其变迁趋2势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 2020年版《指导原则》的体例较前21版发生了较大变化,删除了“临床应用管理”项,增添了“附表”项。2018年版《指导原则》纳入新型抗肿瘤药物品种33个,2019、2020、2021年版分别增加至46、60、77个,且新增品种纳入《指导原则》的时间均为该品种在国内上市当年或之后1年。2018年版《指导原则》纳入的国家医保谈判品种有26个,22019、2020、2021年版分别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新增了8、10、12个。2018年版《指导原则》中新型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EGFR、HRE2、VEGFR等传统靶点;但自2019年版《指导原则》起,作用于PD-1、PARP、ALK、CDK等新兴靶点的药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国产原研品种的占比较大。结论《指导原则》体例的更新旨在进一步从卫生专业技术层面指导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新增品种、适应证符合科学性、动态性原则;国产原研品种发展迅速,作用于新兴靶点的创新品种涌现。后续《指导原则》的更新应参考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并关注治疗药物缺乏的肿瘤类型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价值。

基于MRI-病理对照的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目的: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11例,于NAC前、后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CE-MRI检查。NAC疗程结束后两周内经外科手术获取完整肿瘤瘤段,沿正2中矢状面剖开,取厚度为5 mm病理切片并分割成大小为1 cm×1 cm的若干组织块,编号后作为与影像对照的病理样本。依靠解剖标志,确定与病理切片对应的DCE-MRI影像层面,将病灶划分为1cm×1 cm大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化疗前、后影像ROI与病理样本匹配。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测量化疗前定量参数-pre-K~(trans)、pre-K_(ep)、pre-V_e、pre-V_p和化疗后参数-post-K~(trans)、post-K_(ep)、post-V_e、post-V_p,并计算化疗前-后各参数差值?K~(trans)、?K_(ep)、?V_e、?V_p。采用Huvos分级标准检测每个病理样本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2s rate,TNR),并划分为缓解组(TNR≥90%)和未缓解组(TNR<90%)。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理样本NAC前、后各定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NAC后DCE-MRI定量参数及治疗前后的差值预测NAC后TNR的效能。结果:入组骨肉瘤11例,共取得304个病理样本,其中缓解组59个(19.4%),未缓解组245个(80.6%)。两组化疗后K~(trans)、V_e、V_p均明显降低,且未缓解组参数值明显低于缓解组(P<0.05);化疗后缓解组K_(ep)明显升高(P<0.05),但未缓解组K_(ep)无差异(P>0.05)。两组化疗前后参数差值ΔK~(trans)、ΔV_e、ΔV_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组ΔK_(ep)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化疗后定量参数诊断TNR缓解效能优于化疗前-后差值,其中post-K~(trans)诊断效能最高,诊断阈值为0.663/min、AUC为0.745、灵敏度为89.83%、特异性为52.24%。结2论: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TNR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即时、无创反映NAC疗效的应用潜力。

不同分化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卵巢癌患者的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联合CA125检测鉴别诊断卵巢癌与卵巢良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95%CI0.743~0.9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6%和90.02%;鉴别诊断卵巢癌与健康者的曲线下面积#keep##links#为0.958(95%CI0.919~0.9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47%和95.83%。结论卵巢癌患者的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和CA125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卵巢癌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卵巢癌的诊断效能。

目的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妇科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为第八位,死亡率位列第七。其标准治疗包括手术联合化疗。然而,化疗耐#keep##links#药已成为卵巢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尽管新兴的靶向治疗已经提高了化疗耐药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其生活质量和总体存活率仍然有限,而晚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8.9%。因此,亟需寻找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阐明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来提高卵巢癌的治疗疗效。Sirtuins(SIRTs)是一类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脱乙酰#keep##links#酶活性并共享高度保守核心结构域的细胞内酶家族。哺乳动物中的SIRTs含有七个成员(SIRT1-7)。大量证据表明,SIRTs能够通过调节能量代谢、DNA损伤修复、基因组稳定性和其他多种与癌症相关的细胞过程,在肿瘤发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SIRTs与卵巢癌关系密切,但仅有少量研究报道了 SIRTs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价值。此外,即使在同一肿瘤中,SIRTs的具体作用也可能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