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髓系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髓系原始或幼稚细胞的失控式快速增长。尽管随着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髓系造血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髓系原始或幼稚细胞的失控式快速增长。尽管随着治疗方案的改进,成人AML诱导缓解率达65%-75%,但目前AM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27.4%,欧洲数据库显示,年龄小于60岁的AML患者复发率可达35%(低危组)~80%(高危组),而大于60岁的患者复发率为60%~85%,购买抑制剂一旦复发,预后极差。同时,传统化疗、特别是大剂量化疗产生的严重感染、出血等毒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不少患者死于化疗并发症而不是白血病本身。因此,从已在临床应用的安全药物中积极需求一种或多种药物组合,将当前靶向不同靶标、不同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有效安全地清除白血病细胞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Bcl-2高度选择性抑制剂ABT-199的诞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初期研究表明,ABT-199能选择性地靶向Bcl-2,因此能有效且安全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接受ABT-199治疗会通过代偿性上调其他抗凋亡蛋白逐步获得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其有效性和抗瘤谱。目前研究寻找更多表明表观遗传学调控在AML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可通过染色质组蛋白修饰干扰DNA损伤修复杀伤AML干细胞,还有报道西达本胺可通过p53通路下调Mcl-1表达,提示西达本胺联合ABT-199有望协同杀伤AML细胞。本研究首先证实低杀伤剂量西达本胺联合ABT-199可明显诱导AML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能力,抗肿瘤效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对其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部位、CT表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选取12例进行病理切片与CT图像对比,

对其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部位、CT表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选取12例进行病理切片与CT图像对比,观察囊腔形成的病理基础。结果本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2~75岁,平均(54±14)岁,CT表现均为单发,病变大小1.0 cm~7.3 cm,出现分叶征22例(88%),毛刺征17例(68%),胸膜凹陷征19例(76%),血管Tideglusib价格集束征19例(76%),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17例(68%)。囊腔为主型6例,囊腔与实性病变混合型19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48%),其中ⅠA期7例,ⅠB期5例;Ⅱ期9例(36%),均为ⅡA期;Ⅳ期3例(12%);癌前病变1例(4%)。腺癌共21例(84%),光镜下,肿瘤内部坏死形成囊腔,或为肿瘤沿肺泡壁生长,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囊腔,2例含囊腔内一般的肺内结节,经6个月追随,囊腔消失,结节实变。结论含囊腔的肺内肿瘤,大部分为肺癌,CT图像上多具有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对于单纯以囊腔为主的病变,应与肺大泡或局限性气胸等良性病变鉴别,恶性病变的囊腔边缘多有磨玻璃密度,腔内有多发分隔。含囊腔的肺肿瘤,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囊腔通常代表肿瘤生长的早期阶段,病变继续发展,会形成肺内实性结节或肿块。
SBE-β-CD纳米团簇(Cu NCs)具有可调控的光学性质,是应用于生物分析、靶向标记及癌症治疗领域的一种生物纳米材料,但其纳米生物效应仍不清楚。在本文中,使用人非小细胞系肺癌(A549)为模型来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稳定结合的Cu NCs的纳米生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u NCs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导致癌细胞活性下降,且连接RGD靶向肽的BSA合成的RGD-BSA-CuNCs比BSA-Cu NCs被A549细胞摄入量更多,细胞毒性更强。

方法采用自设的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问卷,对1 170名胃癌风险人群进行调查,并对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胃癌行为危险因素的研究对象知

方法采用自设的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问卷,对1 170名胃癌风险人群进行调查,并对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胃癌行为危险因素的研究对象知识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胃癌风险人群对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知识的认知水平较差,平均得分为6.02分(总分2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生活所在地、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胃癌家族史、胃部相关疾病、饮食清淡度、腌制食品摄入、饮食规律度哪里、吸烟和饮酒是影响知识水平的因素。结论胃癌风险人群对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知识掌握不足,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且有胃癌行为危险因素的人群比没有胃癌行为危险因素的人群认知水平更低。医务人员应结合风险人群的具体情况开展个体化指导干预,提高胃癌风险人群知识水平,以促进健康行为,降低胃癌风险。
目的了解2014—2018年丽水市居民胃癌发病和死Proteasome 抑制剂亡特征,为制定胃癌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18年丽水市居民胃癌发病、死亡资料,分析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胃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18年丽水市确诊新发胃癌5 6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77/10万,标化率为26.93/10万,发病率的APC值为-0.79%,或者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胃癌死亡3 20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25.39/10万,标化率为14.21/10万,死亡率的APC值为-4.61%,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男性胃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4.77/10万和18.35/10万,均高于女性的16.77/10万和8.52/10万。农村居民胃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6.07/10万和26.11/10万,均高于城市居民的38.49/10万和22.02/10万。

该基因是调控中心粒复制的最关键的基因之一,且已有研究报道其参与了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我们关注到PLK4基因

该基因是调控中心粒复制的最关键的基因之一,且已有研究报道其参与了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我们关注到PLK4基因及其启动子区域存在众多SNPs,同时TCGA和KM-plotter数据库资料显示PLK4在肝癌中被异常激活,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目的明确PLK4 SNPs与HBV相关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PLK4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靶向PLK4寻找更多治疗肝癌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病例组(HBV相关肝癌)1,300例,对照组(HBV慢性感染患者)1,344例,并按照年龄、性别及居住地进行匹配。基于1000 Genomes Project数据库选取CT基因PLK4及其启动子区域(TSS上游5kb)的所有SNPs,并根据如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筛选(1)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05;临床试验(2)哈迪-温伯格平衡(HWE)<0.05)的SNPs;(3)满足上述标准的位点之间根据高连锁不平衡(r2)>0.8构建单倍型。并利用3DSNP网站(http//cbportal.org/3dsnp/)进行功能预测,最终选取其中的3个功能性标签SNPs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相加模型下计算遗传变异的关联P值、比值比(odds ratio,OR)及INCB018424花费其95%可信区间。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PLK4不同表达肝癌患者的死亡风险,以风险比(HR)表示。研究进一步构建PLK4敲降及过表达的肝癌细胞系,通过MTT、平板克隆、划痕及Transwell等体外实验评估PLK4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药物敏感试验模型用于评估不同PLK4表达状态的肝癌细胞对PLK4小分子抑制剂CFI-400945的敏感性。根据基线表达情况,将细胞株分为PLK4冬高表达组和PLK4-低表达组。

结论顺德区居民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仍然薄弱,应加强居民对糖尿病的认识,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结论顺德区居民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仍然薄弱,应加强居民对糖尿病的认识,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目的证实糖尿病状态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ACE2失衡参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探讨糖尿病状态下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对心肌纤selleck screening library维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建立糖尿病心肌纤维化模型。通过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CE、ACE2、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和p-m TOR的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更多紧张素Ⅱ(AngⅡ)和Ang-(1-7)的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和db/db小鼠心肌组织中出现明显的纤维化表现,胶原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P <0.05)。与正常组比较,2种模型鼠ACE阳性表达和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均明显增加(P <0.05)。糖尿病大鼠心肌ACE2和Ang-(1-7)表达较正常组selleck HPLC控制明显减弱,db/db小鼠心肌ACE2和Ang-(1-7)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 <0.05)。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和db/db小鼠的ACE/ACE2比值均明显增加(P <0.05),p-Akt/Akt和p-m TOR/m TOR比值增加(P <0.05)。结论糖尿病诱发的ACE/ACE2失衡与心肌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该过程可能与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有关。

套细胞淋巴瘤也称膜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美国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有3%~10%为套细
研究LncRNA

套细胞淋巴瘤也称膜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美国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有3%~10%为套细
研究LncRNA MUC5B-A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LncRNA MUC5分子量B-AS1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观察组患者的lncRNAs MUC5B-AS1表达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lncRNAs MUC5B-AS1表达情况的生存期以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组相比(3.67±1.01),观察组患者的lncRNAs MUC5B-AS1相对表达量(8.55±2.33)显著提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9AZD5582 molecular weight.785,P=0.000);不同的原发病灶、疾病类型、肿瘤最大直径、国际预后指数(IPI)以及乳酸脱氢酶含量的lncRNAs MUC5B-AS1表达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s MUC5B-AS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lncRNAs MUC5B-AS1低表达组,MUC5B-AS1高表达Rigosertib供应商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MUC5B-AS1低表达组患者;患者的原发病灶、疾病类型、肿瘤最大直径、国际预后指数(IPI)、lncRNAs MUC5B-AS1表达情况以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lncRNAs MUC5B-AS1表达情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增殖过程中可能发挥促进作用,其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未来治疗的靶点。

(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AR2/TRPV1通路的主要炎性介质胰蛋白酶(trypsin)、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

(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AR2/TRPV1通路的主要炎性介质胰蛋白酶(trypsin)、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癌痛大鼠体内DRG神经元上PAR2/TRPV1通路相关分子PAR2、TRPV1、PKC-γ和PK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脊髓中神经递质c-Fos、GFAP、IBA1及CTrichostatin A体内GR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消癥止痛外用方24小时的累计经皮渗透率和速率分别为20.20%,0.7441μg·cm-2·h-1。说明消癥止痛外用方凝胶膏剂对大鼠皮肤的渗透作用行为符合零级动物学模型且离散度较小,经皮渗透作用较为理想,为以后消癥止痛外用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药物制剂。(2)安慰剂组骨癌痛大鼠机Selleckchem BI 10773械痛阈值和PWL逐渐下降,最低评分分别为1.83±0.15和4.57±0.28,而高、中、低剂量消癥止痛外用方组均较安慰剂组明显提高机械痛阈值和PWL,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组X线、Mirco-CT以及BMC和BMD测量结果显示骨组织破坏明显,伴全厚度双皮质骨损失,高、中、低剂量消癥止痛外用方组能明显降低骨癌痛buy Autophagy Compound Library大鼠骨质破坏,提高骨密度(P<0.05)。各组骨组织病理显示:消癥止痛外用方可减少骨组织中肿瘤细胞的侵袭。(3)与安慰剂组相比,消癥止痛外用方组能显著降低骨癌痛大鼠模型血清CTX、TRAP5b以及osteocalcin (p<0.05),亦能显著降低TRAP阳性细胞比例(p<0.05)和BAP阳性细胞比例(p<0.05),而且消癥止痛外用方能显著降低骨癌痛模型大鼠局部骨组织巨噬细胞的阳性比例(p<0.05)。

以PECSⅡ起效至患者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给药键的时间为PECSⅡ有效镇痛时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

以PECSⅡ起效至患者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给药键的时间为PECSⅡ有效镇痛时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6 h(T_1)、12 h(T_2)、24 h(T_3)、48 h(T_4)时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术前1 h(T_0)、T_1、T_2、T_3、T_4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此网站和前列腺素E_2(PGE_2)浓度,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相比,RD组PECSⅡ有效镇痛时间延长(P <0.05),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 <0.05),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 <0.05),T_2、T_3、T_4时VAS评分降低(P <0.05),T_1、T_2、T_3、T_4时血清IL-6、PGE_2浓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X-6258.html度降低(P <0.05)。2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将右美托咪定0.5μg·kg~(-1)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行PECSⅡ,可以延长PECSⅡ镇痛时间,减少术中、术后麻醉药的用量,还具有抗炎作用。
新辅助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适应证已不仅限于局晚期乳腺癌。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并且 complete response,pCR)与新辅助治疗后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提高显著相关,是新辅助治疗最为客观高效的疗效评价指标。经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可以达到肿瘤降期、提高保乳率、有效观察肿瘤药物敏感性等重要的诊疗目的。精准的疗效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转换诊疗策略,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4例扁桃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4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4例扁桃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4例患者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9~93岁,平均(60.84±10.21)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3例(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MYC~+/BCL-6~+基因异位),套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原位套细胞淋巴瘤1例,母细胞型套细胞淋GDC 0032巴瘤1例,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3例,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4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结论在累及腭扁桃体的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远多于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53寻找更多.5%)。对于少见类型,免疫组化染色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可提高病理诊断分型的准确性。
目的探讨多种教学模式在淋巴瘤病理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校附属医院病理科2016级临床病理专业实习生、规培生、进修生及低年资住院医生共计4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教学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每组各20名。对照组应用LBL及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PARP抑制剂组在LBL及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翻转课堂教学,通过病理阅片及问卷调查判断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员病理阅片能力及分数与自评分数分别为(83±6.8429)分及(79.55±4.18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7.607)分及(60.65±7.377)分(均P<0.05)。结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学习淋巴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淋巴瘤病理诊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沉默IRF-1表达后,与NC+IR组相比,IRF-1 si RNA+IR组细胞质膜和核膜的破坏减轻,细胞焦亡率下降,LDH释放量减

沉默IRF-1表达后,与NC+IR组相比,IRF-1 si RNA+IR组细胞质膜和核膜的破坏减轻,细胞焦亡率下降,LDH释放量减少约20%(P<0.05)。结论 IRF-1可通过调节Caspase-1和GSDMD的表达以及IL-1β的释放导致小鼠LIRI。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指细胞接受到某种信号或刺激后,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调控的一种主动还有性死亡过程,出现于个体正常发育,也发生在疾病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促进与抑制程序性死亡的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细胞程序性死亡既可促进机体生存,也可促进机体损伤或疾病,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自噬、细胞程序性坏死、铁死亡、细胞焦亡。新生儿血液中高浓度非结合白蛋白的胆红素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团,通过细胞膜和内质网、线粒体膜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炎症Bromosporine供应商反应,引起脑损伤,即胆红素脑病。目前对胆红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自噬、焦亡等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已有研究,但未完全明确,本文重点综述脑损伤信号通路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SH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细胞焦亡相关关键蛋白和细胞因子,包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查找更多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的影响,以期了解SHC治疗HIE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择确诊为HIE新生儿共45例(HIE组),同期选取正常新生儿1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HIE组按照临床分期分为轻度HIE组13例,中度HIE组20例,重度HIE组12例,并按照亚低温治疗纳入标准将中、重度HIE新生儿32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5例和SHC治疗组(SHC组)17例。